在爱丁堡,布莱希特遇到《红楼梦》
admin
2025-09-07
11次阅读
最近热播的韩剧《暴君的厨师》中,女主角延智英提出:“做饭要因人而异,了解客人喜好”,强调自己不仅是在“做食物”,更是在“为特定的人创造体验”。今年8月于爱丁堡艺穗节上演的当代昆剧《石头记》也采用了相似的巧思———理解观众、回应他们的感受与偏好。该剧以充满实验性的手法,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搬上当代舞台,对中国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进行当代表达。即便是那些连贾宝玉的性别都分不清的西方观众,也能沉浸于佛教与道教意蕴交织的红尘世界,体验“空”的哲学思考。《石头记》的一大特色是运用了“布莱希特”的表演手法。这一手法源于德国著名剧作家、导演兼戏剧理论家贝托尔特•布莱希特(Bertolt Brecht),其核心在于让观众保持批判性思考,而非完全沉浸于剧情情感。简而言之,他希望观众“看戏”而不是“入戏”,从而激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行动。在这部剧中,昆剧演员王蒲实和朱含之时而扮演自己,时而化身为贾宝玉和林黛玉。王蒲实并不完全沉浸于角色之中,而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,并直接与观众对话,让他们在观剧过程中保持思考。观众不仅被剧情触动,更被引导去探究更深层的社会与历史议题。这一点,从剧中的台词便可见一斑。您已阅读6%(493字),剩余94%(8056字)包含更多重要信息,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,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。成为付费会员,阅读FT独家内容如您已经是会员,请点击这里登录成为会员►
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